今天(4月23日),是“世界讀書日”,。有關文章刷屏成為了“熱點”。而朋友圈分享的“冰心散文”獎得主,,中國作協(xié),、四川省作協(xié)會員,以《梔子花開》聞名的著名作家曹蓉隨筆,,《閱讀,,是一種溫柔安靜的力量》,引起了我心靈的共鳴和顫動,。
我是一名“60”后,,生于困難時期的我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,接受著“那個時期”的“粗放教育”,,更加之自幼懵懂頑劣,,因此學習成績真是有點孬。為此,,沒少挨嚴厲父親“胖揍”的“獎勵教育”,。而這一狀況一直持續(xù)到我高二下學期“醒事”:“知道該努力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了?!边@,,或許正應了坊間常說的那句“男娃子醒事晚”。
高中二年級下學期,,那時我的母?!按ɑ袑W”實行分班教學。我因數學成績“太惱火”,,自愿“發(fā)揮強項”——記憶力較好而選擇了讀“文科班”,。盡管我發(fā)揚“頭懸梁,錐刺股”的精神,,但終因“發(fā)力太晚”,,導致“百米沖刺”功虧一簣——以相差6分上1979年高考“體檢線”未能如愿考上大學。
采訪社區(qū)書記
懷著“來年再戰(zhàn)”的雄心壯志,,準備第二年繼續(xù)高考,。但因家中子女多,經濟負擔重,,特別是當時我這高考成績可“免考”上技術工人學校這一優(yōu)惠政策,,父母親“斬斷”了我的夢想,,讓我進入“川化技校”學習,,希望以后當一名鉗工技術工人,。
進入技校后,我因為不太喜歡這個專業(yè),,就這樣“混”了兩年畢業(yè)了,,進入了當時全國特大型化工企業(yè)的川化三聚氰胺廠,當上了一名鉗工技術工人,。
或許是“念念不忘,,必有回響?!北M管自己已經端上了“鐵飯碗”,,但我依舊“身在曹營心在漢”,工作空閑時,,小伙伴們喝茶聊天吹大牛,,而我卻獨自躲在一旁看起了列夫.托爾斯泰的《復活》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《戰(zhàn)爭與和平》等名著,用以打發(fā)時間,,涵養(yǎng)自己,。
“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?!毕热藗兊倪@話自有它“放之四海而皆準”的普遍真理,。
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川化從西歐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,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三棸氰胺裝置,,自然是企業(yè)宣傳的重點單位,。亖胺廠要成立宣傳組,而當時已經是企業(yè)報骨干通訊員的我自然成為了“種子選手”而進入,,當起了一名“職業(yè)寫手”,。
那時,在日常生產中,,特別是在裝置大修火熱搶修現場上,,白天認真采訪工人師傅們吃苦耐勞工作場景,夜晚伏案認真細心寫稿,。有時寫稿太疲憊,,為防止睡著,便使用紅色筆進行寫作,;完稿后在第一時間將“新聞”稿送到報社刊登,。而我這一勤奮努力的工作態(tài)度和效率也受到組織和報社的肯定:“李龍的東西來得快!”
其實,,哪是什么“來得快”,,并不聰明的我只是把別人休息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!
“光陰似箭,,日月如梭”轉眼幾年時過去了,,當了幾年企業(yè)報通訊員的我在1986年迎來了“機會”——那年報社因充實力量,做為優(yōu)秀通訊員的我自然又一次被報社總編看中,,調入報社當起了一名廠報記者,。后又因工作積極肯干,勤奮努力,,組織上批準我參加全國成人高考后,,進入了國家通訊社——新華社主辦的“中國新聞學院二部”學習。
在“中國新聞學院”學習期間,,除完成正常要求的學業(yè)外,,認真閱讀課外書籍,成為了我最大的“任務”,。我給自己定下了雷打不動的規(guī)矩:每天看完中央電視臺《新聞聯(lián)播》后,,必須看書學習到深夜12點以后。就這樣,,整個兩年在校期間我始終堅持不懈,。我這勤奮學習的精神后來在畢業(yè)典禮上還受到了學院圖書資料管理室黎老師的表揚:“有些同學,借書證上只有幾本借書記錄,,而李龍同學的借書證都換了好幾個,!”
在學校課堂上,新華社,、人民日報知名資深記者,,專家們除傳授真知外,給我們推薦了《新聞采訪學》《新聞心理學》《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》等一大批優(yōu)秀書籍,。因此,,可以毫不夸張地說,正是在“中國新聞學院”這兩年的認真“讀書”,,給了我人生極大的豐富和提高,,她讓我開拓眼界,“知事明理”,,豐富內心,,更才有了今天的我!
“中國新聞學院”實習期間,,先后到新華社北京總社,、《四川日報》社等單位實習。在這里,,我依然能看到新聞界資深前輩們看書閱讀的場景,,這些榜樣形象至今歷歷在目,。
“厚積而薄發(fā)?!睆摹爸袊侣剬W院”畢業(yè)學成歸來回到企業(yè)工作后,,2002年做為企業(yè)報角逐有《華西都市報》《成都商報》等媒體參加的“成都市年度好新聞”比賽中,我“抓到了一條新聞大魚”,,采寫的長篇人物通訊《守望精神家園——記川化集團公司優(yōu)秀共產黨員張洪恩7年義務辦報欄》,,奪得一等獎,被同行們夸贊:“游擊隊(企業(yè)報)打敗了正規(guī)軍(正規(guī)報)”,,成為了企業(yè)報中的驕驕者,。
2003年,我離開川化先后到《阿壩日報》《四川經濟日報》《重慶江津電視臺》等地擔任記者,、編輯工作,,依然保持著良好看書閱讀習慣,看到好的詞句還專門用筆記下來,。因為“好記性不如爛筆頭”,,說不定哪天寫文章就用上了。
近年來,,作為“四川民生報道網新媒體”的一名媒體人,,通過在成都市青白江區(qū)化工路社區(qū)認真細致采訪,把過去“閱讀的積累”與社區(qū)工作者這些“平凡小人物”有機結合起來,,先后采寫出了四川省先進基層黨支部書記《鐘會萍二十年社區(qū)情懷》,,“中國好人榜人物”《張洪恩,今生永不忘黨恩》,,抗美援朝老兵楊文?!陡伯a黨走,這輩子我認定了》等一批新聞稿件,,被人民日報,、新華社、澎湃新聞等刊發(fā),,受到市民朋友,,讀者群眾的廣泛點贊!
今日我回想起來,,這些都緣于自己過去認真地看書閱讀的結果,,它印證了“書中自有黃金屋”這個道理。
在今天“4.23”這個“特殊的日子”,,我又想起了古人那“粗繒大布裹生涯,,腹有詩書氣自華!”的詩句,。
而我,,想要說的是“讀書改變氣質,,知識改變命運!”
小伙伴們:“請為我們的生活添上縷縷書香吧,!”